捷運新莊線房屋 下陷近十公分
民視 (2007-09-17 13:16)
台北部分地區連續三年地層下陷,我們實際走訪正在施工的捷運新莊線,沿線的房屋的確都有嚴重的下陷問題,有屋主表示,這幾年來已經陷了將近十公分。指著店門口龜裂的磁磚,保特瓶一擺上去就會往室內的方向袞,陳老闆說,自從捷運開挖後,房子一年一年往下陷。這棟建築前面是捷運列車軌道,右邊是捷運站工地,兩邊地下各挖空30米,所以整棟房子,就向右前方傾斜。同樣是捷運沿線,這間自助餐的門框,因為地層下陷變形,現在一開門就會摩擦到地板,為了避免房子再往下陷,磁磚還特地墊高五公分。除了這些地方,工研院檢測出來,台北地層下陷最嚴重的地區,蘆洲中正路和中山區三和路三段,並列第一名,每年下陷2.6公分,另外新莊的保力達公司每年下陷2.3公分,也是危險範圍。現在最重要的,除了趕緊補強地基,更該做個總體檢。
台北盆地局部下陷中,禍首指向捷運工程。
環保團體批評應該把關的環保署怠忽職守,讓環評機制生�,地下水位下降、地層下陷才會連年發生。
施做捷運新莊線的台北市捷運局中區工程處長鄭國雄說,捷運開挖深達二、三十公尺,破壞地下水位平衡是必然的,重點是妥善控制的程度;若損壞沿線鄰房,該局都盡力修補。他指出,捷運工地採用深連續壁工法,直接阻斷地下水,讓地下水的流向自動改道,並沒有抽太多地下水,產生地層下陷,他也納悶。
鄭國雄建議,未來沿線老屋更新重建時,要記得墊高地基再蓋,可有效防積水、淹水。
鄭國雄也坦承,捷運施工前確有一套地下水抽取計畫,打了抽水井就要有補注井,把抽掉的水回注地底下,但「沒人知道補注井該打在哪裡,也難評估效果」,最後這些地下水都排到水溝流掉了。但這項說法並未能說服環保團體。
環評法規定,開發進行中及完成後,環評主管機關應監督環境影響評估內容和審查結論的執行情形;若對環境有不良影響,應要求限期提出因應對策改善。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劉銘龍說,當年的捷運環評報告書已要求施工單位,須注意新莊、蘆洲同屬地下水敏感地帶,應有防止沈陷、損壞民宅的監測系統與因應對策;監測結果證明台北盆地已連續沈陷三年,顯然施工單位的自我要求不如預期,環評考核追蹤機制也「生�」了。
針對環評把關失利的批評,環保署官員坦言,該署人力有限,實在無力一一追蹤這麼多環評案,只能期待工程所在的地方環保機關幫忙監督。
水利署副署長吳約西建議環保署了解捷運局是否按環評承諾施工,也希望北市捷運局自行檢討原因,設法改善,確保地下水位與地層的穩定。
地層為何下陷?大地技師林四川認為,可能是地下水抽過頭了。他說,超高大樓和捷運地基都要深開挖,為了阻擋地下水破壞工程結構,常用「連續壁」擋水,並把地基周圍的地下水抽乾;由於抽掉的地下水量龐大,很可能破壞當地或沿線的地下水位平衡,導致地層下陷。
大台北「超載」 連3年沉陷
【聯合報╱記者鄭朝陽╱台北報導】 2007.09.17 03:28 am
經濟部水利署監測發現,地層穩定廿幾年的台北盆地,又傳出下陷趨勢。下陷區集中在幾條施工中的捷運線附近和超高大樓,分布的行政區包括台北縣三重、蘆洲、新莊和台北市中山區,地下水位下降最深達十餘公尺;蘆洲鄉的地層下陷平均速率達每年二點四公分,下陷量居冠。
水利署委託工研院在民國九十三至九十五年監測台北盆地的地層變化,發現連續三年下陷的異常現象,下陷速率為每年一到二點四公分,累計下陷深度為三到七點二公分。比對後發現,沈陷區與施工中的捷運蘆洲線、新莊線和內湖線吻合,原因不明。此外,工研院也發現許多超高層大樓及其周邊成了「沈陷點」,正密切監測,也希望建管機關注意。
台北盆地曾因大量抽取地下水產生地層下陷危機。民國五十三年,台北盆地有兩千兩百多口水井,總抽水量遠超過地下水的安全出水量,當時造成台北市城中區(北門)、台北縣三重、新莊的地下水位以平均每年二點七公尺的速率下降。民國五十七年,政府禁抽地下水,但沈陷的地層已經回不來;七十六年翡翠水庫完工,徹底解決了台北盆地的供水問題。
沒想到,地層已趨平穩約廿年的台北盆地近三年又出現下陷,且地層下陷區都有深開挖地基的特色,捷運工程的地下開挖深度達卅公尺左右。水利署副署長吳約西表示,雖然最大下陷深度不到八公分,情況輕微,但地下水位不升反降,甚至產生地層下陷,是廿幾年來首見的異常警訊,應立即追蹤查明原因,並採取因應對策,以免情況惡化。水利署日前為此行文台北市捷運局,建議謹慎因應。
水利署副署長廖宗盛表示,地下水位下降還有機會回升,一旦地層下陷,永久的傷害就造成了,不可能回復原來的地勢高度。他說,地勢降低,排水系統的功能也會變差,遇豪大雨易積、淹水,最怕房子跟著沈陷,結構裂損而不適合居住,這種情況常發生在地基深開挖的工地周邊。
【2007/09/17 聯合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