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11日 星期日

[投資]5年內印度製造或成中國最大威脅

5年內印度製造或成中國最大威脅
北京新浪網 (2007-11-09 15:02)

  《IT時代周刊》記者/李默風(綜合報導)

  未來幾年,製造業或將成為印度追趕中國的另一道突破口!

  日前,歐洲最大的IT業諮詢公司凱捷發布了一份研究報告。報告稱,雖然印度經濟
長期以來主要以資訊技術、金融和客戶服務三類外包業務聞名于世,但目前,發達國家
對於把越來越多的製造業專案轉移到印度卻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今後3-5年內,印度必將挑戰中國的製造業中心地位。這個結論得自對全球340家
製造業公司的調查,這些公司大多是《財富》500強企業。』凱捷公司副總裁羅伊•蘭
德斯說,『我們驚訝地發現,當受訪企業談到今後三四年的計劃時幾乎一致地表示,向
印度轉移製造業業務遠要比將辦公支援類服務外包更讓人心動。』他認為,製造業在印
度經濟中的地位將很快超越IT業和服務外包業。印度在土地、勞動力方面具有比中國更
低的成本優勢,將是它吸引跨國製造型企業的最佳法寶。

  目前,跨國製造業巨頭諾基亞、戴爾和韓國現代汽車公司等廠商已經在印度設立工
廠。尤其是韓國現代汽車公司,自1998年斥資10億美元在印度建成第一家工廠後,目前
其已將微型車製造業務全部轉移過來。而印度汽車零部u騠s造協會也預測,2008年印度
的汽車零部u韞X口額將比2006年翻一番,達到59億美元,並在7年內突破200億美元。

  分析人士認為,印度11億人口造就了一個巨大的國內市場,而其目前的落後同樣意
味著今後驚人的需求,『印度製造』5年內威脅中國並非杞人憂天。

  中國已是世界工廠

  自上世紀80年代進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製造業的發展日新月異。

  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一大批鄉鎮企業最先成為中國製造業的主體。隨著引資政策的
齊全和基礎設施的進一步完善,來自日本、韓國的一批企業開始進入中國,它們主要以
合資或者合作的方式湧入服裝、玩具、食品及化工等行業。1990年前後,互聯網經濟的
衰退導致IT產品價格和利潤下降,這讓中國臺灣廠商注意到內地廉價的勞動力資源和良
好的地理位置,它們開始把沿海的廣東、上海、蘇州和福建作為電子產品的生產加工基
地。同樣,2000年以後,中國移動通訊設備市場的旺盛需求吸引了日本、韓國和歐盟的
國際移動通訊設備製造業廠商的目光,日立、三星和愛立信等巨頭紛紛將其產品的生
產、加工環節轉移到中國。

  如今,中國製造業的對外貿易發展快速,工業製成品在出口中比重中已經超過
90%,出口產品所占國際市場份額也大幅增加。能源、紡織和家電等十幾個行業100多種
產品的數量穩居世界第一。尤為重要的是,國內製造業在外資的利用上也大有改進,投
資結構開始由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轉變。隨著世界500強企業逐漸
進入中國,外商投資的產業鏈不斷延伸,配套規模也持續擴大,設立的研發中心逐年增
多。目前,中國製造業開始與國際接軌,採用國際標準或先進技術進行生產、加工和銷
售,競爭能力有了顯著提高。

  根據相關部門的統計,上世紀80年代中國製造業的增加值僅占世界總增加值的
1.5%,到了1990年,中國超過巴西,製造業增加值位居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之首,約占全
球比重的2.7%,全球排名第8位。2000年,這一數字達到7.0%,僅次於美國、日本和德
國。2004年,中國在全球製造業中的份額上升至10%,取代德國進入三甲。

  『中國已經是一個世界大工廠,這一點毋庸置疑。』市場分析人士指出,在發達國
家進行產業轉移和全球分工不斷完善的情況下,僅從電子資訊產業上看,過去5年里中
國已經吸收了超過1000億美元的外資。目前,全球40%的手機和PC,45%的彩電均產自中
國,中國的通信系統設備服務於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製造業的持續高速發展,極大地
拉動了國內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上述分析人士說:『中國能保持每年10%的經濟增長,
製造業的作用不容替代!』

  印度不甘示弱

  長期以來,發達的IT產業和服務業是印度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業界甚至一度預
言,印度政府的官僚主義作風會讓製造業的投資者不能忍受,而在這個港口阻塞、道路
泥濘並且經常停電的國家建廠無疑是自尋死路。然而,情況從2003年開始就慢慢發生了
變化。

  根據印度政府公開的資料,2003年印度製造業增長了7.3%,2004年上升至9.2%,
2005年更是達到11%。其迅猛的勢頭,使得印度在通訊設備、紡織服裝、生物醫藥以及
汽車零配件製造等多個領域與中國展開了激烈的競爭。

  『中國的發展提醒我們不能忽視製造業的巨大作用,這也正是為什麼2005年9月26
日我們發布《製造業國家戰略》白皮書,明確提出與中國爭奪全球製造業中心地位的關
鍵原因。』印度商工部一位官員曾經透露,2004年印度在礦業只有4.6%增長的情況下實
現工業8%的整體增長,正是得益于製造業的快速發展。政府也開始意識到,發展製造業
每年至少能創造出250萬個就業機會,這有助於化解國內貧困人口過多,內需不旺等諸
多問題。

  事實上,不甘示弱的印度近幾年一直在模仿中國的發展模式。其中,建立經濟特區
是最突出的代表。印度目前有近百個經濟特區等待審批,而正式運轉的已接近300個。
雖然有不少聲音批評印度錯誤地把建立特區當作短期戰略,有些規模太小,以至於發展
速度太慢,但經濟特區還是為製造業的壯大起到了重要作用。

  埃森哲的合伙人Jose Morales在去年的時候指出,儘管印度製造業在國民生產總值
中的比重只有17%左右,不及中國的二分之一,但印度政府卻對未來幾年製造業實現年
增長12%的目標充滿信心。他認為,印度只是在大規模製造業方面不敵中國,中小規模
製造業的發展已超越了對手。而且,它也具備了大幅提升製造業出口的潛力。

  據悉,從2002年起印度製造業出口額就連年大漲。2002年約為370億美元,兩年後
上升至540億美元。埃森哲的另一位分析師在一份分析報告中預測,數年之內印度製造
業出口額有望達到1500億-2000億美元,並在2015年左右增至3000億美元。到那時,它
所占全球製造業出口份額將由目前的不足1%提高至3.5%,並將在服裝、藥物及汽車零配
件等多個產品領域與中國平分秋色。

  今年2月,印度製造業增長創紀錄地達到了12.3%。同時,工業增長在11個月也累計
較去年同期提高了11.1%。『我們的速度還在加快。』印度商工部部長卡邁勒•納特興
奮地說,從過去兩年的發展情況來看,製造業的增長速度正在接近服務業。我們的出口
額雖然還遠不能與中國每年數千億美元的規模相比,但是增速絕對更快。而自2005年
後,進入印度的國外資本中有三分之二以上都選擇了製造業。

  誰更勝一籌

  未來5年內,印度真的能夠撼動中國『全球製造業中心』的地位嗎?

  從現有的觀點看,更多分析者並不認同印度會超越中國,但它肯定會一點一點地接
近對手。他們說:『印度政府雖然在發展製造業上表現得越來越積極,但一些難以改善
的輔助條件仍制約著它。』

  印度每年在公路、港口、鐵路和機場等基礎設施上的投資占GDP的5%以上,達到
2800億美元,並計劃在5年內將這一投資規模增加到5000億美元。但羅伊•蘭德斯透
露,此次接受他們調查並已在印度有製造業專案的企業中,半數以上還在抱怨印度『動
作太慢』。更為要命的是,當地的電費不光比中國貴上一倍,而且還很不穩定,企業不
得不自備發電機隨時準備『自救』。另外,印度政府苛刻的規章制度太多,為了保証就
業率,它甚至立法禁止企業解雇不稱職的員工。

  今年年初,曾被印度政府寄望以『促進製造業發展』的特區政策受到知名的《經濟
學人》(Economist)雜誌懷疑。英國人載文指出,印度自2000年將8個出口加工區變成了
經濟特區後,不少大型企業和地方政府紛紛申請建立特區。人們隨之發現,相當部分企
業只是希望在特區投入少量的錢建點基礎設施,然後再轉手賣掉。『把經濟特區作為權
宜措施阻礙了印度商業環境的發展,不少外企之所以選擇這裡,是為了分散只有中國一
個低成本基地時的風險。』文章說。

  現在,時靈時不靈的接線板、掉色的被單和隨時都有可能因為過熱拋錨的國產汽車
讓『印度製造』飽z�嶍f,而其國內把『巴賈吉』三輪車、『魯巴』背心和『巴塔』拖
鞋作為著名產品來重點宣傳則被喻為『上世紀80年代的中國』。即便如此,關於印度5
年內威脅『中國製造』的說法也並非空穴來風。

  投資者已經發現,中國雖然有完善的工業基礎,但專業人才缺乏卻讓它的人力資本
不斷增加。目前,印度一般工人起薪為每天2美元,中國工人最低工資則在4美元以上。
由於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影響,到2014年,印度20-24歲的年輕勞動力將超過中國。
2020年後,印度在這一年齡段的勞動力將有1.16億,中國只有9400萬,這勢必加大在華
企業的負擔。

  進入2007年以來,『中國製造』在世界範圍內頻遭召回事件困擾。雖然多起事件被
證實責任不在中方,卻再次引發了業界對『中國製造』的思考。

  分析人士認為,中印多年來的競爭已經給人以水火不相容的印象,但在製造業上卻
並非『非此即彼』的零和遊戲。在巨大的中端市場,『印度製造『一直是『中國製造』
的補充。調查顯示的外資流動傾向雖有變化,但英特爾能最終舍棄印度,把在亞洲的第
一座晶片製造廠建在中國,也說明了『中國製造』並不是在走下坡路。

  趕超中國,『印度製造』勇氣可嘉,但道路漫長。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