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總是認為,水是日常生活中自然存在的東西,從沒想過哪天若沒有了它該怎麼辦。但是在現代生活中,水事實上卻成為一種商品。水的供應有限,而需求卻很大,因此包括水的供應、處理及運送,都隱藏十分具吸引力的投資機會。
專精水資源基礎建設的Aqua Terra Asset Management總裁William Brennan表示,水是生活上的基本需求,和總體經濟壓力無關,而且無法被複製或取代。水的需求沒有實質的彈性,即使價格走高,水的需求依然不變。
2007年7月,Kinetics Water Infrastructure Fund基金成立。此外,Claymore S&P Global Water ETF(exchange-traded fund)也在近期問世,都是看好水資源相關基礎建設及水處理工業景氣越來越熱,進而發展出的商品。
Claymore Investments執行長Som Seif表示,由於人口成長、工業需求日增、老舊管線的升級與更換,全球對於清潔用水供應及基礎建設的需求都在上升。此外,水資源的管理,也逐漸由市政當局,轉由民間企業接手。因此,對送水系統的資本支出將快速攀升。
Brennan指出,水資源的供需失衡情況日趨嚴重,可供人類使用的水,不到全球所有水的1%;而可重新利用的水,比率也下滑到約佔60%。全球只有20%的人口可以取得水資源,而有40%的人口無法取得乾淨的水。
在未來50年內,全球人口可能超過90億,屆時約有半數的人將面臨用水短缺的問題,影響將超過80個國家,包括美國在內。而對水的需求激增,顯示水資源已經不足,未來將更形匱乏。
Brennan預估,全球每年花在供水系統的基礎建設及維護成本,約為4,250億~7,000億美元之間。光是美國,就需花費1,100億美元。他預期,美國的支出還會再上升,因為美國環境保護署(EPA)已宣布,必須更新至少25%的老舊管線;而到了2020年,這個比例會再升到45%。美國供水基礎設備的維護費用,估計在2025年將超過1兆美元。
Brennan也認為,美國水資源相關產業的私人投資及購併將持續下去,因為修復及重建需要大量資金,已超出地方政府的財力負擔。預計會有15%的美國消費者將接受民間企業的水資源服務,而這種私有化發展,在西歐國家、尤其法國的發展最為突出。
在新興市場,供水基礎建設更是嚴重短缺。例如,大陸有超過世界5分之1的人口,但只有7%的用水供應,也因此,大陸只有15%不到的人口可取得安全乾淨的飲用水。大陸政府在接下來的5年內,將花1,280億美元進行基礎建設,但仍然趕不上需求成長。
對投資人來說,水相關產業的股票,通常指包括供應、處理水資源,以及水消費相關的技術與服務的公司。想投資ETF,可考慮The Claymore water ETF。它追蹤S&P Global Water指數,包括兩種型態的水相關產業,分別是水相關公用事業與基礎建設,以及用水設備與材料。
以區域分,這支ETF至2007年4月30日止,美國佔資產投資的28%、法國佔19.6%、日本佔16.4%、英國佔14.2%。
另外,PowerShares Capital Management最近推出的PowerShares Global Water Portfolio(PIO),則是補足PowerShares Water Resources Portfolio(PHO)不足之處。PHO自從2005年12月推出以來,資產約18億美元,美國公司佔85%。PIO有35.9%資產在美國,日本為10.6%、英國佔7.9%。這種不同於傳統、跨越區域的全球性投資,應是另1個流行的途徑。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